奥地利住房领域的社会创新
来源:欧洲购房网作者:欧洲购房网时间:2015/1/30
扫一扫,随时看
奥地利的住房,尤其是社会住房的创新在欧洲数一数二。简单地说,社会住房是一种由非盈利住房机构提供和管理的低利润住房。这种住房建好后,可买可租,相当于在开发商建商品房、政府提供保障房之外开出第三条道路。社会住房在建造、售卖、出租和管理等过程中,讲求“要符合公益”。2007年,奥地利超过21%的住宅由非盈利住房机构负责管理,其中约14%由非盈利机构直接所有,用于出租;其余约7%,由非盈利机构参与日常管理。在首都维也纳,约20%的居民是社会住房的租客。
社会住房领域从一开始就极具创新性,致力于解决与住房有关的社会问题。深刻影响现代家居设计的“法兰克福厨房”,源头可以追溯到维也纳20世纪初的“移民者运动”。当时大批东欧移民涌入,维也纳不仅住房短缺,而且条件恶劣、疾病横行。既没有厕所也没有自来水,10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。移民不堪忍受,干脆组成住房合作社(非盈利住房机构的雏形)在郊区占地建房,开拓定居点,许多设计师加入了这场运动。以往厨房设在潮湿黑暗不通风的地下室或隔间设计,设计师玛格丽特将其改设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中。这种嵌入设计现在已经不新鲜,但在当时大大降低了成本,也提高了大家庭中女性的家务劳作效率。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奥地利社会住房项目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。从1996年起,新的社会住房项目想要获得政府资助,必须符合一定的排放标准,而且标准越来越严格,这极大激发了大量设计创意。建筑师设计出一种“无小车小区”,小区内尽可能减少车位,只留少量车位给来访客人和住户拼车,大幅度增加自行车停放的空间。省下来的空间和建设成本,用于建设小区无线网络、咖啡馆、操场、幼儿园等居民生活的公共设施。这样的设计理念既节能减排,也增加居民公共生活的空间,减少交通拥挤。假如在中国将保障房建成无小车小区,是否还能减少开宝马住经适房的现象呢?
人口老龄化是欧洲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,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出现大量空巢老人,逐步与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离,孤单寂寞。建筑师们最近设计出“混合代际”小区,口号是连接不同代际的群体。小区中每栋楼中会有一层特别安排给老人家居住,在设计上考虑老人家居家和出行的各种需求,例如打通全层的阳台,方便老人家串门聊天,而在其他楼层的设计上则符合年轻家庭的需求。在小区空间安排上,一方面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医护室,另一方面也有幼儿园,能上网的咖啡馆等。有趣的是,社会住房机构曾经设想让同一个家庭的两代人入住这种社区,但是发现老人们不喜欢跟自己的孩子住得那么近,住进去的都是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代人。
标签:
上一篇:空调有望退出建筑?——奥地利低能耗低... 下一篇:在瑞士如何看病:完整指南...